6月16日,弟兄姊妹早早的来到教会,在歌声中,我们纪念救主耶稣基督的降生,在读经祷告中预备自己。
9点半,由孙坚弟兄主礼,诵读宣召经文《诗篇》100篇,会众以启应的方式诵读《诗篇》67篇。海淀堂迦密诗班献诗《天父世界歌》,海淀堂边瑞霞传道为主证道,题目是《被召是要成为父亲——父亲的爱》,证道经文记载在新约《路加福音》15章20至24节;28节;31至32节。
本周的证道经文讲述了浪子回头的故事,边传道通过本周的经文,从父亲、大儿子、小儿子的回应,来分享天父对我们的爱。浪子回头的比喻中,小儿子在父亲尚健在时要求分家产,并带着丰厚的家产奔赴他乡;大儿子则是与父亲同住,殷勤工作,承担长子的责任。对于这段比喻,解经家有不同的主张。一派主张两个儿子分别代表犹太人和外邦人。小儿子:离家表明外邦世界的背道,是外邦人的代表。浪子回家代表外邦人因着上帝的恩典重新被接纳到新约的恩典中。大儿子:代表的是心肠狭窄,自以为义的犹太人。另一派则主张:悔改的罪人与骄傲的罪人。小儿子是迷途知返悔改,大儿子是看似听神的话,但心与神隔离,这是代表骄傲的罪人。
分家产一事在当时是父亲去世后,才会进行分配家产。从传统意义上来讲,小儿子是一个非常反传统、非常忤逆和不孝的人。大儿子虽然守护在父亲身边,是分担他一切的孝子,但在圣经中记载当父亲为了表达自己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去给小儿子上好的外袍、戒指、肥牛犊的时候,大儿子是非常不愿意,有很多的抱怨。两个儿子都有自己的问题,但在父亲的眼里,他们都是父亲所深爱的孩子。无论是父亲跑过去与小儿子连连亲嘴还是语重心长的劝慰大儿子,都能够看出父亲的爱。
小儿子本出生富贵,然而他执意离开父亲表明了人愿意离开神去独立主宰自己的生活,以自己的计划为智慧的选择来支配自己的生活,这是来源于小儿子的骄傲。骄傲的罪是一切罪的源头,是罪中之罪。奥古斯丁说:“远方,就是忘记神。”小儿子带着丰厚的财产,奔向远方,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忘记神。当他将金钱、健康、荣誉、名声、自尊全都挥霍光,他仍记得远方的家乡,记得自己的父亲,记得富裕的家庭,记得自己是父亲的儿子。所以在他一无所有的时候重新回到自己来时的地方。这位父亲向他敞开了接纳的、温暖的怀抱拥抱浪子。基督徒也常迷失、悖逆、远离过神,但只要发自内心的在神里面悔改认罪,天父的胸怀始终向我们敞开。他如同经文中所记载的这位父亲一样,等候我们迷途知返,回想起自己是神的儿女。
在路加福音15章28-29节记载了父亲劝慰非常气愤的大儿子。对于父亲与弟弟相认,并且父亲是如此的欢乐的接纳了小儿子,大儿子内心是愤怒的。大儿子鄙视小看自己的弟弟是一个罪人,他以疏离的目光看待父亲,因此在父亲特别感动欢乐的时候说了这番冰冷的话。大儿子与父亲没有亲密的态度,他没有将自己视为承受父亲产业的长子,而是一直以仆人心态。所以,大儿子不能与父亲同乐,无法体会和感受父亲的喜悦。大儿子虽身处家中,却与父亲在灵里没有深入的、真诚的相交,他忘记自己的身份,将自己包裹起来。
所以说,这两个儿子都是迷失的孩子,都是浪子,没有一个内心里与父亲紧紧相连,以上是两个儿子带给我们的分享。那么这里的父亲是怎样的呢?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观察,首先是父亲是爱,其次父亲是榜样。
父亲的爱是自由的、自发的,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这是一种尊重的爱。(参路15:20;28;30-31)他愿意亲自医治孩子所有内在的黑暗,但由孩子随自己的意愿做出选择,或是留在黑暗里,或是投向父亲的光明中。父亲一直都在,随时准备赦免、赐予、拥抱回头的浪子,他爱我们是一件绝不受限于我们如何回应他的一种爱,天父的这种爱远远地超越了我们在地上的父母的爱。祂的爱也不取决于我们个性的好坏,也不取决于我们内在或外在的面貌改变。无论我们是大儿子还是小儿子,父亲唯一的心愿就是让我们一同回到家里面,和祂分享爱宴,和祂一起享受父亲所预备的那丰盛的家产(家业),这是父亲的一种爱。在大儿子说出尖刻、苦毒的怨言时,父亲并未谴责大儿子,也没有为自己辩解。在这里的父亲,他已越过一切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的评断,越过自己的情绪,也直接指向了自己和儿子的关系:“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路15:31)也非常清楚的告诉了我们作为神的子民的权柄。故事中父亲的爱,是无条件的爱,同时的爱,完全同等的爱。而作为父母,应该有所反省,就是“不要比较”。尤其是作为多个孩子的父母的,或者面对我们的朋友和家人时,我们要全心全意的用上帝的这种爱,去爱我们身边的人。并且也按着孩子各自能够明白的方式去表达我们的爱。父亲对两个儿子都深刻的认识,所以父亲知道如何向两个儿子来表达他的感受和爱。
曾有位哲学家对《浪子的比喻》总结到:父亲爱每一个儿子,也让每一个儿子自由的成为他所能成为的人,父亲因小儿子出乎意料的回家而喜乐,绝不代表他对大儿子的关爱、赏识就会少于小儿子。父亲从未比较两个儿子,爱这个恶那个,而是全心的爱他们,并且按着他们各自的经历来表达他对儿子们的爱。父亲对他们认识甚深,不仅了解他们的天分,也知道他们身上所存在的缺点,父亲以爱看待小儿子对未知生活的热情追求,哪怕他会遇到艰难、败光家产;父亲也会用同样的爱来看待大儿子的顺服,即便他的顺服缺少了热情与活力,他依然爱大儿子,按着他的本像爱他。他对小儿子没有好坏的评断,同样对大儿子也没有衡量的标尺,父亲爱他们年少轻狂,也爱他们的迷途知返,按着他们兄弟二人的个性回应,小儿子回家,父亲为他举行一次庆宴接风洗尘,大儿子回头,父亲邀请他,要陪伴他一同进入到与小儿子的爱宴当中。父亲不能给孩子不想要、或不能理解的自由,父亲似乎知道儿子需要发挥自我,这远远地超越了当时的文化传统和习俗的制约,但是父亲也知道儿子们需要爱,需要一个家,他们的故事如何收场,父亲将选择权和决定权给了孩子们,通过经文的32节看到,这里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这更加确切的写出父亲的爱,并不依赖故事的圆满而结局,父亲的爱只依凭他自己而发出来,这是父亲爱的特点。正如莎士比亚曾经说的“随风转舵的爱不叫爱”。这是对“父亲的爱”的总结,说的很贴切,不要比较,不要用自己的设想为孩子们去设计路线,要按照上帝最初的计划。在孩子身上,我们是与上帝合作的同工,是上帝把这份家产委托给我们,而我们不是他们的所有者,我们不能替他规划一切,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将上帝的爱完完全全的呈现给我们的孩子,去接纳他,去爱他,去引导他,不以他们的成就的大小,成绩的高低,来决定我们的爱到底有多少。
愿我们靠着主效法经文里的父亲,去成为“父亲”,去成为像天父一样完全的父亲,像祂一样用无条件、无比较的爱,去爱我们的孩子,爱我们遇到的每一个人。当然同时我们也作为儿女,也不要这样一直支取父亲无条件的爱,我们也当反省自己,父亲如此的爱我们,我们当如何的去回应他?我们不仅仅拥有一个身份,我们是父母、是子女、是朋友等还有很多的身份,就让我们借着今天的分享,将这种爱,在我们所生活的社区、家里能够践行出来。
证道结束后,刘牧师按照《哥林多前书》11章23至26节的教导主持圣餐礼。感谢神将他的话赐给我们,使来到神宝座前的每位弟兄姊妹都有得着。在欢迎新人环节,会众同唱《我们欢迎你》,感谢神将得救的人数天天加给祂的教会,愿天父亲自祝福祂的每个孩子。
祷告的殿
口中诵读的,心也昼夜思想
孙弟兄主礼圣餐礼拜 宣读圣召
迦密诗班献诗:天父世界歌
上下同声 述说天父全能
边瑞霞传道证道:被召是要成为父亲-父亲的爱
刘聪牧师主持圣餐礼 擘饼 祝谢
愿 神祝福所有的父亲喜乐安康
领受从上头来的祝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