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文:林前1 :1 -2 ;太 16 :18
一、教会的定义
“教会”一词,是由希腊文(ekklesia)翻译而来的,它原有“召集人开会”的意思,它既指这会是“合法的集合”,“召集一些被选出来的人所开的会”,又指参与这会的人是“被召出来合成一团的人”。希腊人的这种集会理念,可说是世界各国民主政治中各种会议的前身。圣经中的作者藉用这种集会的思想,以“教会”一词来指那些相信并委身于基督耶稣的人,他们是合成一团的,并且赋予了它更美丽、更特别的内涵。圣经说:“神的教会,就是他用自己血所买来的”(徒20:28);“用自己的血,从各族、各方、各民、各国中买了人来,叫他们归于神。”(启5:9)也就是说,主耶稣用他的宝血从各地方召(即“买”或“救赎”之意)了人来,组成教会。因此,教会不单有看得见的建筑物——会堂,更是指有基督生命的人群——基督徒,他们经常聚集在一起敬拜神。
教会不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了解的,就是要准确地知道——教会是什么。一般的信徒对教会的认识是模糊的,所以他们的教会生活也是含糊的。在这里我们先提一提一般信徒对教会的误解。
1. 教会不是礼拜堂
这是一个最普遍的误解。我们常听到一些信徒说:“明天我们到教会去。”或是说:“我的伞忘记在教会里了。”他们的心思就是把礼拜堂看成是教会,他们以为礼拜堂就是教会。在这里我们要知道,礼拜堂只是教会在聚会时用的房子,是一座建筑物,但不是教会本身。
2. 教会不是慈善团体
许多人都以为教会是个慈善团体,是一个社会救济的机构,就象现今那些慈善机构一样。当然,教会在适宜的情况和原则下会作一帮助社会的事,但是教会却不是为这个目的而建立的。不少人想在教会中得到救济的好处,结果他们失望了,因为他们错认了教会是一个救济机构。
教会是什么
我们不该作糊涂人,因此从积极方面来认识教会是必须的。唯有对教会有了准确的认识,我们才能与众圣徒在教会中活出神的心愿。
1. 教会是得救人的组合
从教会这一个词来看,照着圣经的原意,就是“被选召出来的一群人”。很明显的,教会就是一群人,但不是一群普通的人,而是一群给神选召出来的人,这些人就是教会。
“神的教会,就是在耶稣基督里成圣,蒙召作圣徒的,以及所有在各处求告我主耶稣基督之名的人。”(林前 1:2)简单的来说,组成教会的那一班人都是因信耶稣得救的人。每一位得救的人都是组成教会的一份子。他们组成教会不是根据任何的教会组织法,事实上教会也没有什么组织法或章程。说得明白一点,他们所以成为教会,完全是因为同在一个救恩里的事实。没有得救的人,不管他聚会了多久,或者参加了多少教会的活动,他仍然是教会的朋友,实际上他却不在教会里。教会是一群得救的人的组合,是一个生命组织。我们对这个观念一定不能含糊。
2. 教会是神的见证团体
人堕落离开了神,成了对神完全无知的人。神把教会选召出来,就用着教会来作神的见证,叫世人从教会认识神,藉着教会所作的见证归向神。彼得前书二章九节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神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这节经文说出了教会的使命,教会就是神的见证人,领人来归向主,又造就人追求像主。因此,教会又叫作灯台,给人看见亮光,脱离黑暗的死荫。尤其是在这个未后的世代,人都不肯要神的日子里,神藉着教会一直在告诉人有神,并且神乐意拯救悖逆的人。
二、教会的由来
由教会的定义和性质,可知教会的意义迥异于一般的社会组织,它的产生自然与一般的社团不一样。既然这样,那么要明白教会是如何产生的,就需要围绕圣经来探讨了。
1. 教会的影像
旧约圣经叙述神拣选以色列民族,并称他们是“神从地上的万民中特选出来的子民”(申4:2),又说他们是“归神为圣,与万民有分别的子民”(利20:26),“不列在万民中的独居的民”(民23:9)。从神的拣选工作来看,这时可说是“教会”的预表时期,它只局限于一个民族和区域。
2. 教会的前身
主耶稣在世传道时,选召了一些门徒来跟随他,作为属灵的团体(约15:19),宣传天国的福音,这是建设教会的先声。
3. 教会的建立
主耶稣复活升天后,赐下圣灵给他的门徒,他们大得能力,不畏艰难地积极传扬真道,福音传到各地,吸引了各民族的人归入主耶稣的名下,教会正式诞生,教会的意义开始体现出来,各种阶层、种族的人因神的爱而成为一家人。
三、教会的特性
1. 教会是合一的(Unity)
基督的教会是独一的,无论在哪个地方,只要是同拜一神,同有一主,同受一灵,同有一信,同受一洗,就是基督的独一身体中的肢体。基督只有一个身体,普世的教会只有一个,她可能有很多的缩影,以很多地方教会的方式体现,但只有一个教会,这就是教会是独一的意思。
2. 教会是圣洁的(Holiness)
教会的第二特质就是圣洁。圣洁是基督教会所不可少的标志,一个真的教会,必须在某程度上显出圣洁的素质。这是《圣经》一贯的教导。一位著名的福音派神学家曾这样说过:“一个与圣洁无关的教会必亦与基督无关。”
教会的主是圣的,构成教会的也必然是圣徒(彼前1:14~16)。神的教会是圣洁国度(彼前2:9),因为那召他们的神是圣的。神召我们乃是使我们成为圣洁(帖前4:7),
3. 教会是大公的(Catholicity)
基督只有一个教会,这个教会却是大公的教会。
大公性的意义——教会的大公性就是指教会的普世性,这也是“大公”这个词最初的意思,藉以和地方教会作区别。。
基督教会的大公性是由三个前提决定的:
第一、大公性是源于同一个元首耶稣基督。只有一位元首,岂有多个身体?
第二、大公性来自于共同的信仰。同一信仰的本质,构成了教会大公性的基础。
第三、大公性是由于共同的使命。基督教会是将一个普世性的好消息传给列国万邦万民听,这就意谓着教会一定是由列国万邦中不同肤色,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构成的。
同一元首、同一信仰、同一使命决定了教会必然是大公的。
4. 教会是使徒的(Apostolicity)
教会的第四大特质是使徒性。
什么是教会的使徒性——教会的使徒性是指教会建造在使徒的根基上,是具有使徒的传承和渊源。那什么又是使徒的传承呢? 教会的使徒性是要强调教会的正统性地位,是指教会是建造于使徒的根基上,教会是立于使徒的教训,即新旧约《圣经》之上。真正的使徒性是强调真道的传承,强调真理的权威地位。这祖先传承下来的真道是一次由主托付给使徒(犹3),又一代又一代的交付给忠心能教导人的人(提后2:2)。这是基督对彼得所说的:“你是彼得,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太16:18)的精义。
教会的使徒性强调了三大意义
1. 它强调了教会的真理性。
教会是建立在先知所预言的、使徒所见证的这本旧新约《圣经》所启示的纯正真道的根基上。改教家们一直强调这个原则:不是教会产生道,乃是道产生了教会。圣灵藉着圣道重生圣徒。辨别教会是否有使徒传承的权威,乃是看她是否建立于使徒的教训上。
2. 它强调了教会的生命性。
重生彼得的这一位圣灵,也是重生了我们的圣灵;内住在初期使徒教会中的圣灵,也是内住在历世历代神的教会中的同一位圣灵;我们与彼得等使徒们拥有同一个生命,但这个生命的传承不是经由肉体的血缘的遗传,乃是出于圣灵。
3. 它强调了教会的使命性。
神赐给使徒们的使命也是赐给我们的,使徒们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今日我们也是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圣灵赐给一切顺从之人就是为基督作见证的(徒5:32)。神建立教会的目的就是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历世历代的源自使徒的正统教会正是为死里复活的基督作见证而存在的。使命的一致性体现了教会使徒性的传承。
使徒性强调了教会的正统性与权威性,而这正统的权威是建基在这三大原则中:真理、生命、使命。
四、教会的标记
用来分辨有形教会的合法性存在。教会必须有其属灵标记,才确立教会存在的意义。
1. 正确地传讲真道(太28:19-20,提前3:15)
教会是真理的柱石,高举真理。这是教会最基本的标记,也是教会的主要任务。
圣经在提摩太前书三章十五节告诉我们:“这家就是永生神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根基。”
2. 正确地施行圣礼(太28:19,可14:22-25)主要是施洗和圣餐。
3. 执行教会纪律(徒20:28,林前 6:1-3,提前3:1-13):表明教会维持圣洁性的决心,不容罪恶侵袭,保持应有的圣洁,才能见证救赎的福音。教会纪律不是一套法律规章,乃是基于神的话语所订明作为行动指引,以公义与慈爱之原则,勉励灰心的人、扶助软弱的人、警戒不守规矩的人。
4. 教会是发展的
教会发展首先必须清楚教会的导向,知道朝什么目标发展。根据太5:13-16,可给出四个导向:有味的盐—信徒门徒化;世上的光—万民福音化;坚固的城—教会属灵化;家中的灯—家庭基督化。
从个人、家庭、教会、社会四个方面,使教会有其应有的作用与见证。
教会的发展是先注重栽“树”(生命的质量),而不是一味地栽“数”(求数量的增长)。今日教会缺少的不是人数,而是“得救”的人数(确知自己有永生的人)。当先注重栽“树”,“数”长起来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