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际广播和《华人桥》杂志同期报道海淀堂


  • by
  • 2008-Sep-14

        8月末,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及其所属的《华人桥》杂志同期报道了北京市几个颇具建筑特色的基督教堂,其中,着重介绍了海淀堂的侍奉情况及其独特的现代建筑风格。报道全文如下(文本内容请见图后):

   

 

 

  

 

(全文文本文件请见下面)

 

历史与现代的交汇:北京教堂
钟庆
 
  在中国的城市里,有众多精美的教堂建筑可以欣赏的城市不太多,主要有哈尔滨、大连、天津、青岛、北京等等。其中,北京的教堂不算最多,但是从精彩程度来说,并不逊色于其它城市。老北京人都知道,北京城有东、西、南、北四个比较著名的教堂:东堂人称王府井天主教堂,坐落在繁华的王府井大街北部,这座罗马式建筑的教堂是王府井步行街的一道漂亮的景观;南堂,坐落于宣武门,也叫宣武门天主教堂,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教堂;西堂又名西直门天主教堂,是四个教堂中建成最晚的;北堂又名西什库教堂,属于哥特式建筑,洁白的主体建筑显得非常雅典。
  以上所说的四座都是老教堂,而且都是天主教的教堂,但可能很多人不知道,除此之外,在北京还有一座非常现代的新教堂,那就是2007年才投入使用的海淀基督教堂,它的建筑风格不象老教堂一样带有明显的西方特色,而是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它的所在地中关村的特色。
  那么好,本期我们将选择宣武门天主教堂和海淀基督教堂这一老、一新两个教堂,以它们为代表来进行北京的宗教建筑艺术之旅,来看看北京的历史与现代之交汇。
  首先我们来到宣武门天主教堂,接待我们的是这里的侯天祥神父。他告诉我:“宣武门教堂是北京天主教最古老的一个教堂。它建于1605年,是利玛窦,一位西方的传教士,同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位奠基人建造起来的。”
  谈到宣武门教堂创建的历史,我们会听到一个大名鼎鼎的名字,就是意大利人利玛窦。在中华世纪坛的世纪厅里,有一副巨大的浮雕作品,展现了中国从古到今各个时代对中华文明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其中包括了仅有的两位为国人:一位是马可。波罗,另一位就是利玛窦。
  “他来的时候是中国的明朝,对吧?”我问。
  “明末,万历三十三年,公园1605年的时候,他来到北京。”
  “来北京之前,其实他在中国其它一些地方,比方说广东啊等南方地区已经呆了好长时间了?”
  “对。他先到了澳门,在澳门学习中文。澳门有一个天主教神学院。然后他首先到了广东肇庆,在肇庆传教,然后建教堂,他最终目的是来北京,想把当时的万历皇帝归化成天主教徒。”
   进入宣武门教堂大门之后,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意大利人利玛窦的一个全身塑像。
  “这是根据他的一幅照片设计的,这座塑像表现的情景是他正和当时的宰相徐光启在一起研究中国的文化和西方的文化。”侯天祥神父介绍。
  “我们可以看到他穿的是中国儒生的服装?”我问。
  “对,他头戴的这个帽子,和他整个打扮都是儒士的典型的打扮。”
  “头上戴的是儒士的方帽?”
  “对,手里还拿着《坤舆万国全图》,这是利玛窦为中国制作的第一幅地图。”
  “也是当时中国人所看到的比较标准的世界地图。”
  塑像中,利玛窦手里拿着一卷地图,这就是有名的《坤舆万国全图》。这幅由利玛窦绘制的当时的世界地图,第一次让中国人看到了世界是什么样子,也让当时的人们看到了中国并不是世界的中心。利玛窦在研究中国文化的同时,还将当时欧洲先进的科学文化介绍到中国,成为了明代中国人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因此,利玛窦堪称在历史上对中华文明贡献最大的外国人之一。
  “正面这个大门一般只在过圣诞节、复活节等一些重大的节目才打开。平时开左边的这个侧门。”
  我们看到,整个教堂其实分为两部分,左边是中式建筑一个院落,西式礼拜堂建筑在右边,平时的大门开的是中式院落的大门。
  侯天祥神父告诉我,在利玛窦刚刚买下这所宅院建教堂的时候,这里还是一个普通的民居。据说,当时这所宅院的主人认为这所房子常常闹鬼,所以就将房子便宜卖了出去。后来利玛窦将它建成了中西建筑风格结合的一个教堂。如今我们看到在教堂的西边是灰砖砌就的平房围成的中式院子,现在里面住着十位神父;而东面是教堂高大精美的礼拜堂,这是一个哥特式拱圈型的建筑。
  看一看礼拜堂正面的建筑,细微部的雕花看着其它挺像中国徽派建筑的徽雕。
  “没错,当然还有十字架。”
  “上边那个看起来像是皇帝、或教皇的帽子的图案,那是什么?”我问。
  “一般主教啊、教堂啊都会有一个徽,那个图案就是这座教堂的徽。”侯神父说。
  当然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礼拜堂建筑并不完全是利玛窦时代所留下来的,教堂在历史上进行了数次的重修。如今我们在教堂的前面还可以看到两个古代的石碑,碑文记载了教堂的一段历史。侯天祥神父介绍说:“东边这块石碑是清朝顺治皇帝御赐的。碑文记载了当时继利玛窦之后的另外一位成功的传教士叫汤若望,是德国的皇家数学家。当时,西方的传教士他们所用的西方历法非常准确,要比中国那个时候用的什么‘太阳历’、‘回回历’等要准得多。汤若望曾经与清朝负责天文历法的官员比赛预测日食、月食等天文现象,结果非常准确,顺治皇帝非常赞赏。于是他在教堂原来的基础上,又赐了一块空地给汤若望。汤若望就在当时利玛窦所建宣武门教堂的基础上,又扩建了教堂的建筑,就是现在这个规模的教堂。”
  哥特式建筑一向被认为是中世纪西欧文化最高的成就之一。哥特式教堂高耸入云的塔尖表现了一种灵巧上升的力量,体现出当时的人们对上帝的崇敬,与对天国的向往。宣武门教堂尽管在细节部分融入了一些中国的元素,但是在建筑的外观上还是很好地继承了欧洲教堂建筑风格的特点。
  “这个教堂它是哥特式和罗马式结合在一起的。中世纪比较流行巴洛克式,所以这个教堂的礼拜堂是巴洛克式的建筑。”侯天祥神父为我边走边讲。
  进进教堂的里面,可以看到穹顶非常高,两排高大的大理石柱子顶天立地。两边高墙上还镶嵌着很多彩色玻璃的窗子。
  “彩色玻璃的这些图案都是选自《圣经》,每一个都代表了一段《圣经》故事。正后方那幅最大的彩色玻璃画表现的是圣神降临。你看,圣神如同鸽子一样,从空中飞来。我们天主教说三位一体是圣父、圣子、圣神,在基督教叫圣灵。”侯神父说。
  “我们可以看到画上的圣母玛利亚和耶稣的十二位门徒。”
  “是的。这幅图安排得非常巧妙。你看,教堂的方向是面南,这幅画也是在正南面,冬天的时候,阳光正好从玻璃的背部透入教堂,增加教堂的采光。”
  “而且画上的鸽子背后因为有自然光的衬托,显得特别明亮,感觉鸽子真的从天上飞下来一样。”我补充说。
  “对了。”
  教堂南面的彩色玻璃画利用巧妙的角度,让阳光从玻璃的背后透入,感觉画上的鸽子和所有的人物都带着从天而来光辉。侯天祥神父告诉我,教堂每天都有做弥撒,包括拉丁文、英文和中文的弥撒,以满足不同信众的需要。侯神父还介绍说教堂在白天对游客是免费开放的,游客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自行进去参观。
  刚才文章开头的时候我们说,我们要介绍一老一新两个北京的教堂,那么北京的这个新教堂又是什么样的呢?那下面就请一起到北京中关村去看一看吧。
  这没到海淀图书城,老远就听到了清脆的钟声,这就是位于海淀中关村的基督教堂所发出的钟声。这座坐落于中关村高科技繁华商业区的教堂整个建筑通体洁白,在五花八门的楼群中显得格外的简洁、庄重、大气,由白色方柱密集并列而组成的外墙造型给人一种几何图案的美感。
  每到星期天,这里就会响起清脆洪亮的钟声,这就是教堂礼拜的钟声。这座基督教堂位于海淀图书城的东侧,周边都是车水马龙的商业区,在这样的地区何以有这样一座教堂出现呢?我们走访了基督教堂的主任牧师吴伟庆先生。吴牧师为我们讲述了这座海淀基督教堂的历史。
  “海淀教堂是一九三零年建起来的。在那个年代,教堂大多数都是由外国人建立起来的,可是这个海淀教堂它是由中国人自己建的。”吴牧师介绍说。
  海淀基督教堂以前称为海淀中华基督教会,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从当时的燕京大学神学院毕业的一位中国人祁国栋担任了这里的牧师,而这里最早的教堂建筑就是由祁牧师发起募集资金建立起来的。
  “当时周边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状况呢?”我问。
  “这个地方被称为‘泄水湖’,也就是说,是地势比较低洼的这么一个地方,哪个地方有水排不出去了就要往这个地方排。所以,在这一带居住的百姓,都是社会最底层的百姓。”
  “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建筑呢?”
  “当时都是平房,是中国庭院式的。只不过是在庭院上面安了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就是教堂了。在教堂周围都是胡同,叫什么驴皮胡同啊、酱肉胡同啊等等........”
  教堂所在的泄水湖地区历史上属于海淀镇。海淀镇始建于金朝,经过元朝,在明清两朝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历史上就一带湖泊、河流众多,因为被称为海淀。据说明清时期海淀镇上的饭馆大多临水而建,客人要吃鱼,店家直接就从湖里打捞。由于风景秀丽,很多王公贵胄的宅邸花园也建在这里。比如北京大学的前身燕京大学,还有清华大学的部分校址,都是以前的贵族花园。
  吴牧师说:“那座平房建筑的教堂一直使用到了二十一世纪。到了2000年左右,房子已经显得非常非常破旧了,为了顺应历史的发展,需要建一个新的教堂。于是,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开始筹措建设新的教堂。”
  “建教堂的资金是从哪里来的呢?”我问。
  “历史上旧的教堂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遗产,那就是这一块地。当开发商要开发这一片地的时候,需要征求我们教会的意见,得到教会的同意他才能开发。我们就跟开发商谈,希望他们能给我们建个教堂。最后达成协议,开发商给我们建一座教堂,但是条件他们要在下面建一个停车库。车库归他们,教堂建筑归教会,教堂前的广场也归教会。”
  上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海淀教堂所在的中关村地区在IT产业的催生下,迅速发展,大量科研院所、高校以及高科技IT企业的聚集使中关村被誉为中国的“硅谷”。而海淀教堂所在的海淀图书城,在80、90年代更是变成了北京市最大的图书销售中心。
  吴伟庆牧师告诉我,在新教堂的设计中,他们除了考虑信仰上的因素之外,也希望教堂能够很好的体现处这个时代这个地区的特色。
  “很多人印象当中,教堂应该是西式建筑或者哥特式啊,或者罗马式啊,但是咱们这个教堂看起来完全是新式的风格,它通体都是洁白的,为什么会设计成这个样子?”我问。
“基督教的信息讲的是耶稣基督从死而复活,他是给人希望和盼望。哥特式或者罗马式,或者其它什么样式的建筑也好,它只是反映了那个时代、那个国家或者民族的基督教信息的释放。”吴牧师说。
  “所以,当我们在建海淀教堂的时候,当然这个教堂要有基督教传统的符号,比如说教堂应该有一个十字架,还应该有一个钟楼,叫人家一看到就知道这就是一个教堂;但我们更注重的是反映基督在这个时代的声音,他向我们这个时代说的是什么样的话、传的是什么样的信息。那么,如果是这样的话,这个教堂就不应该是哥特式,也不应该是罗马式,或是任何别的国家和民族的,它只能是中国的、北京的、海淀区的、中关村式的。”
  建筑师采用了立体的、富于几何感的白色方柱竖立排列组成了教堂的外墙,显得非常简洁而有力,更加凸显出教堂的神圣与庄严。吴伟庆牧师说:“除了基督教传统的历史符号十字架、钟楼、钢琴等等,更重要的是,海淀基督教堂需要体现中关村高科技地区年轻的、生机勃勃的、灿烂的这样一些特点。比如教堂的外墙是由很多柱子拔地而起组成的,一束束白色的柱子和玻璃相间,传递给人一种蒸蒸日上的、年轻的、旺盛的、不断向上的生命力。这就是我们最初设计教堂时希望赋予它的一个理念。因为它要跟我们这个新的时代、与这个地区的年轻、高科技的特点有很好的融合。”
  担任设计的是一个德国公司和一位德国的设计师,经过前期充分的沟通,这个教堂的建筑还是非常到位体现了基督教堂的信仰上的祈求和理念。
  “它的建筑师的名字叫斯蒂芬.苏茨。这个建筑的结构无论是里边还是外边,也都表达了基督教信仰上的祈求。比如说,我们门口有一个高大的台阶,做礼拜的时候,人们要从这个台阶一步一步走进教堂来,它更重要的是告诉人们一个信息:基督徒必须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一步一步走登天的台阶”吴牧师说。
  “在台阶的上面竖立着一个非常大的十字架,像教堂门口的顶梁柱一样。但我们以前看到的教堂十字架一般好像都竖在楼顶?”我说。
  “是的。我们的这个十字架是放在门框的里边了,也就是放在了楼梯的阶梯上边。它主要传达的信息就是《圣经》当中的一句话:凡是要跟从耶稣的,必须要背起自己的十字架来跟从耶稣基督。耶稣基督说:我就说道路、真理、生命。基督徒要经过这个门才能进到更深的殿堂里来。所以,我们用了一个现代建筑的手段来说明基督教所传讲的信息是什么。”
  吴牧师的讲解,让我们了解了更多这座基督教堂的设计里面包涵的深意。
  “很多观光客、旅客到一些欧洲的国家时都很喜欢去参观教堂,现在有没有旅客也到咱们海淀教堂来参观呢?我问。
  “到海淀教堂的人非常非常多!不仅仅作为信仰敬拜的一个地方,同时大家也觉得,从建筑学的角度来讲,它是比较震撼的。不仅仅因为它的建筑模式,更因为在中关村的这样一个高科技地区,矗立着这样一座教堂,它不是一个反差,而是与周围的环境相辅相成,非常和谐,从而使它就更加具有吸引力。”
  吴牧师介绍说,每到星期天,来教堂做礼拜的人们坐满了能够容纳上千人的教堂,为了保证人们能够清晰地观看和倾听,教堂的内部采用了如今最先进的高清投影仪屏幕和音响设备,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包括十字架的安装,钟楼上大钟的制作等等,完全是靠教会募集了六百万资金来完成的,其中制作钟楼上的大钟还颇费了一番周折:“教堂的钟和中国传统上挂在窗口的钟是不一样的。中国传统的钟声比较沉,而且中国钟的壁也特别厚。而西洋钟的要求则是要把声音在瞬间能传出很远,钟的壁也比较薄;中国钟外形像个桶一样,而西洋钟外形像个喇叭,有点向外翻。由于这些原因,中国制作钟的师傅一般不大会做西洋钟。我们祷告了很久,找了很多的人,跑了很多的地方,最后我们终于找到了!”
  “当这个钟做好了之后,您听到敲第一声钟声的时候感觉怎么样?”
  “我的第一感觉是:泪就要流出来了!我听到了那是一种呼召的声音!当这个声音响起来的时候,它不仅仅只是报时,更重要的是:一个跟上帝聚会的时间到了!”
  这座精美而现代的海淀基督教堂在2007年5月份投入使用之后,逐渐为人所知,原来每周日能够容纳礼拜的信众只有二千五百多,如今增加到了四千五百多人。同时还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外国友人,其中有来访的美国政府代表团、各大学的外籍教师、使馆的工作人员等等,教堂也开始有了英文的聚会,以服务于外籍信徒,以及大量会说英语的知识分子、大学生基督徒们。
  “来访的外籍人士对这个教堂的印象怎么样?评价怎么样?”我问。
 
  “他们首先是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觉得在中国不可能有这样一个教堂,一个如此的漂亮、如此的震撼的教堂,又是在中关村这样一个地皮贵如金的地区。而且,从现代建筑学上来说,这种资金的投入也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他们看到的时候,他们相信了,都感觉非常震撼!同时也感叹说中国的宗教信仰真是更加自由了。”吴伟庆牧师说。
  “比如说去年年底,当美国国会、军事委员会代表团应中国全国人大的邀请,来访问中国的时候,他们也特别提出来,希望能够到中国的一间教会来做礼拜,他们就选择了海淀教堂。在海淀教堂做完礼拜后,议员阿尔克先生非常感动,他有感而发走上了讲台说了几句话。他说自己非常激动,感叹这个教会能够在这个地方出现,同时他也赞美了中美两国的关系。他说自己回到美国去之后,非常愿意把中国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做更好的宣传。希望美国人也能够了解,中国的的确确是在发展、变化着。”
      2008年8月北京举办的奥运会,吴伟庆牧师告诉我,作为北京能够使用英文布道的牧师之一,他将作为志愿者,在奥运会期间,在奥运村的基督教堂为外国的基督徒远动员提供侍奉做礼拜的服务。吴牧师说,这也是海淀基督教堂的光荣。
      在本期中,我们一起拜访了北京一老、一新两个教堂: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教堂宣武门天主教堂,还有北京最新最现代的教堂之一海淀基督教堂,那么到此为止,我们总共三期的宗教建筑艺术之旅到本期就结束了,感谢读者朋友的大力支持。
文章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