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1-10-16 | 韩占慧:爱的真谛


  • by
  • 2011-Oct-16

新约圣经哥林多前书第13章常被称为爱的篇章、爱的诗歌。在这章中,使徒保罗对爱进行了非常详细地阐述,告诉我们爱的重要性、爱的内涵以及爱的超越性。今天,我从这三个方面与大家一起来思想这章经文。

一、爱的重要性

在哥林多前书第12章,保罗谈到了有关恩赐的问题。进入到第13章,保罗一开始就告诉我们,爱要比恩赐更加重要。

首先,爱比说方言的恩赐更重要。当时哥林多的弟兄姊妹认为说方言是非常超越的恩赐,在今天有些肢体也持有同样的观念;甚至有人认为,如果一个人不能说方言,就是没有重生,没有耶稣的生命,这当然是非常错误的认识。保罗说:“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林前13:1)在保罗看来,没有爱的语言,只是声音而已。他也曾对以弗所的弟兄姊妹说过:“惟用爱心说诚实话,凡事长进,连于元首基督。”(弗4:15)“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弗4:29)也就是说,基督徒出口的言语要凭着爱心说,使听到的人得到益处。

其次,讲道、知识、信心的恩赐,都没有爱重要。在我们基督徒中间,任何人如果能具备这三种才干,即先知讲道之能、丰富的真理知识、全备的信心,都会被认为是一位属灵的伟人。但是保罗却说,若没有爱,他便算不得什么。

耶稣曾经给我们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人从耶路撒冷下耶利哥去,半路上遇到了强盗,并被打个半死。一个祭司路过,看见他却绕过去走了,一个路过的利未人也是如此。惟有一个撒玛利亚人,救助了那个受伤者,并将他带到客栈,拿出银子委托店主来照顾他(参路10:30-35)。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真理知识丰富的祭司与利未人,见死不救,没有爱心,他们在神的面前真的算不得什么。在主的面前,若我们只是能够讲道,能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但却没有爱,那么,我们也算不得什么。

再次,善行也没有爱心重要。你可能很难以理解,为什么一个人能将自己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仍然与人无益呢?因为他没有爱!很显然,这节经文把爱的涵义提到了最高峰,爱不是一些外在的好行为,如施舍、帮助人乃至舍己牺牲。因为一个人可能是为了获得好名声才去慷慨施舍,愿意以舍己牺牲换名扬天下,看似为爱人而做,其实为自己做的。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来。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透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没有爱心的善行其实没有给人带来真正的益处。

弟兄姊妹,人的才干都是神的恩赐,而爱心却是神的本质和生命,爱远远比恩赐重要。所以保罗在这里藉着相互比较,希望哥林多教会的弟兄姊妹,同样也希望我们今天的基督徒能够去追求在生命中活出神的爱来。

二、爱的内涵

首先,在解释爱的内涵时,保罗以同一个核心词语——“忍耐”作为开始和结束,“爱是恒久忍耐”(林前13:4),“凡事忍耐”(林前13:7)。可见,“忍耐”是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这个词在希腊原文中常用来指对人而不是对环境的忍耐,即一个人受到了伤害,他有条件也有力量报复,但是他却选择不这样做。在我们与人交往的时候,不论他人怎样强硬蛮横、不仁不义、令人痛恨,神都希望我们能够活出忍耐的生命来,正如神忍耐我们一样;而这种忍耐并不代表懦弱,乃是刚强的体现。我们知道当时哥林多教会有很多问题,如嫉妒纷争、不明真理、混乱圣餐等,特别是有些人怀疑保罗使徒的身份和权柄。但保罗并没有因此离弃他们,反而忍耐那些生命弱小的信徒,忍耐指责他的弟兄姊妹,并一次又一次用真理的话语劝勉、帮助他们。保罗对哥林多教会弟兄姊妹们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爱就是恒久忍耐。

耶稣曾经讲过一个浪子的比喻(参路15:11-32)。一个人有两个儿子。小儿子对父亲说,“把我该得的财产分给我,我要去外边发展。”父亲就把产业分给他。小儿子到了外边任意挥霍、浪费资财,耗尽了一切所有。恰逢那个地方遭遇饥荒,他没有吃的,只能去给人家放猪,靠猪吃的豆荚充饥。在这样痛苦的境遇中,他幡然醒悟,我父亲家里也有很多的雇工,口粮有余,难道我要在这里饿死吗?我要起来,回到父亲那里去,哪怕作一个雇工也好。当这位父亲远远看见小儿子回来,就跑过去拥抱他,并且吩咐仆人把上好的衣服拿出来给他穿,把戒指给他戴上,准备丰盛的宴席来款待小儿子。这时大儿子从田里回来,就问仆人家里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这样热闹?仆人回答:“你的弟弟回来了!”哥哥没有为弟弟的回归感到高兴,反而非常生气,“他对父亲说:‘我服侍你这多年,从来没有违背过你的命,你并没有给我一只山羊羔,叫我和朋友一同快乐。但你这个儿子和娼妓吞尽了你的产业,他一来了,你倒为他宰了肥牛犊。’父亲对他说:‘儿啊,你常和我同在,我一切所有的都是你的;只是你这个兄弟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们理当欢喜快乐。’”(路15:29-32)

在这个比喻中,我们可能会觉得大儿子好,小儿子坏,其实不然。实际上他们都远离了父亲,他们想要的都只不过是父亲的产业,而不是父亲自己;他们都在利用父亲得到自己真正爱慕的东西——财富和地位。只是小儿子的做法非常恶劣,因为按当时的传统,父亲没有离世,是不可以分家产的;大儿子则非常乖巧。小儿子通过打破规则,利用离家出走得到父亲的财产;而大儿子则是通过遵守规则,陪在父亲身边来达到目的。耶稣让我们看到,这两个儿子都失丧了,他们没有与父亲建立一种真正的爱的关系,他们都需要回归,投入父亲的怀抱。这位父亲深深地爱着两个儿子,当小儿子回来,他欢喜地出去迎接回头的浪子;当大儿子因此生气时,他愿意走出一步,劝勉大儿子。作为父亲,以这样的爱对待孩子,让我们看到他存有恒久忍耐的心,他也在时刻盼望着儿子能真地回到他的里面,与他建立真正的爱的关系。

弟兄姐妹,我们的天父也是如此,在恒久地忍耐着我们,希望我们与他建立一种爱的关系。我们应当效法这位父亲,以恒久忍耐的心来对待亲人和弟兄姐妹。

其次,保罗告诉我们,爱是“又有恩慈”(林前13:4)。原文中的“恩慈”词语在新约圣经中只出现过一次。有人认为,保罗使用这样一个词是为了表明,爱是指对所有的人都和蔼可亲。

圣经记载,一个长大麻风的人看见耶稣,“就俯伏在地,求他说:‘主若肯,必能叫我洁净了。’耶稣伸手摸他说:‘我肯,你洁净了吧!’”(路5:12-13)我们知道,在当时人们都不愿与麻风病人往来,因为害怕被传染,远远地就躲开了。唯有耶稣动了慈心,愿意摸他、医治他,以恩慈对待这位麻风病人。弟兄姐妹,神何尝不是如此对待我们呢?当我们的生命因远离、背弃神,落在痛苦、孤单的境况中,神用他那双恩慈的手抚摸我们孤单痛苦的心,使我们的生命回转,重新回到天父的怀抱里。

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对夫妇婚后11年终于有了一个儿子,他们对他非常疼爱。有一天早上,丈夫上班出门前看到餐桌上有一瓶刚刚打开的药水,因为赶时间,就对妻子说,赶快把药水收起来,别让孩子喝了。妻子正在厨房洗碗,也没有听清丈夫说什么。孩子已经两岁多了,他看到桌上瓶子里的药水颜色很鲜艳,就拿起来一口喝光了。孩子的母亲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这个药水药性很强,成人服用剂量大了都会出现中毒,她立即把孩子送到医院,可是最终也没抢救过来。父亲得知消息赶到了医院,看到儿子的尸体伤心不已。他望着妻子,走上前去拥抱她,说出了六个字:“亲爱的,我爱你。”弟兄姊妹,这可能是恋人或者夫妻间常说的一句话,但是此情此景令人动容,在心爱的孩子骤然离世的情况下还能对妻子说出这六个字,需要多么大的恩慈。很多时候,我们在最亲近的人面前,说话很直接,甚至不考虑对方的感受。弟兄姊妹,今天神期望你像这位丈夫一样,用如此的恩慈对待你的家人、朋友、兄弟姐妹。

保罗对爱做出正面的释义后,接着以八个“不”来进一步阐明:“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林前13:4-6),从而使我们晓得,在生活中应该如何去实践爱。随即又阐述了爱的五个方面:“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林前13:6-7)

喜欢真理,不仅指我们自己要爱慕真理,也包含了喜欢别人去爱慕、遵行真理。

凡事包容,包容原是遮盖,使之不显露出来之意;但这并不是将人的过犯、错误当作不存在,而是给人机会,让人有悔改的空间,能够加以改正,则不再揭发所犯的错误。弟兄姊妹,神对我们也是凡事包容。“我们若认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壹1:9)使徒彼得也告诉我们:“最要紧的是彼此切实相爱,因为爱能遮掩许多的罪。”(彼前4:8)我们对弟兄姊妹,应当做到凡事包容。

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许多年前,在南方一所著名的大学里有一个姓夏的女同学。在她的授课老师中,有一位年过五十却依然风度翩翩的男教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谈吐优雅,为人亲切,深得学生尤其是女生的喜爱,甚至有人视之为偶像,夏同学也是其中的一员。有一天,夏同学约了两个女同学一起去看望教授,教授住在一幢古老的别墅里。她们走到楼前正准备敲门时,发现门虚掩着,于是夏同学轻轻地推开门,这时令人震惊的一幕出现在她的眼前,教授正在亲吻她的一位女同学。此时,教授也看到了夏同学,他的脸顿时煞白,他猛然松开手,表情非常尴尬,夏同学也不知如何是好。许多年后,回忆往事,夏同学说,我当时真是手足无措,是装作若无其事转身走掉,走上前去劝说,告诉师母,还是向校领导告发?如果那么做,教授肯定身败名裂,婚姻家庭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教授一向非常自律,和师母也非常恩爱,口碑很好,所以我觉得他是一时冲动。于是,夏同学坦然地走了进去,笑着地对教授说:“教授,我们都是你的学生,你可不能偏心,你也应该拥抱我,亲吻我一下。”教授立刻醒悟过来,轻轻地拥抱了夏同学,然后在她的额头上轻吻了一下。夏同学深深地地记得,当教授拥抱她的时候,眼里含着泪花。一年后,夏同学毕业时,教授寄给她一张贺卡,上面写着:我永远感激你的善良与智慧,是你拯救了我。许多年过去了,教授依然拥有一个美满的家庭,保持着良好的口碑,他更加勤奋地研究和著书,在学术上也成绩斐然。

这个故事让我们看到,这位夏同学能够去遮掩、遮盖教授一时冲动所犯下的错误。弟兄姊妹,我们说教会本身就是一个罪人聚集的地方,罪也会时常在我们中间出现。我们真的要学会凡事包容,学会把一些公开的指责转为私下的指正;这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也体现出保罗所说的“凡事包容”的深刻内涵。

凡事相信,相信就是不怀疑、不猜忌,这里不仅仅指我们对神的信实和应许的相信,也包含着我们对别人的相信,不会盲目的怀疑。

凡事盼望,表明爱是积极地向好的方面寄予期望,不轻易放弃盼望,就像慈父对浪子那样,盼望他能够回转、得救。对于我们身边的人,或许是你学习成绩不够好的孩子,或是曾错待了你的朋友,我们都要藉着爱,以一颗美好、盼望的心对待他们。

有一位神学家名叫克拉克,他当年在学校时是学习最差的学生。有一天,一个大人物来他们的学校访问,老师特别提到:克拉克同学是我们学校中成绩最差的学生。这个大人物走到克拉克身边,慈祥地对他说:我的孩子,不要紧,有一天或许你会成为一名伟大的学者。只要努力,不要灰心放弃。或许真的是这一番爱的言语在克拉克的内心发挥了作用,若干年后,他成为一名伟大的神学家。

保罗告诉我们要凡事盼望。很多时候,我们似乎觉得在人的生命中真的没有什么指望,但是我们基督徒应当相信:在人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如果你看过吕代豪的见证就会知道,他从一个无恶不作的人最后成为牧师,并担任神学院的院长。在主里,在神的爱里,凡事都有盼望。

最后,保罗说,爱是“凡事忍耐”(林前13:7)。第4节的开头,保罗说爱是恒久忍耐,这是从时间的角度讲的;此节说爱是凡事忍耐,却是针对事物的广度而言的。我们感受到,忍耐是爱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表现,也是保罗特别强调和看重的一点。

三、爱的超越性

保罗用最后的六节经文告诉我们“爱的超越性”。他从两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一是与“恩赐”相比,“爱”是永不止息的。保罗说:“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林前13:8-10)保罗接着以孩子的成长作比,并藉着镜子的比喻,来表明有限的必会归于无有。从而,再次向我们阐明“爱”的超越性,爱完全超越于“恩赐”。

二是与“信”、“望”相比,“爱”是最大的。保罗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林前13:13)

保罗让我们看到,在未来的荣耀中,一切恩赐都将归于无有。信心,盼望与爱心却会永远常存。并且,“爱”是“信心”的力量,是激发“盼望”的动力。因此,这长存的三样中,最大的就是“爱”。保罗藉此激励和提醒我们,应当竭力地活出“爱”来。

保罗以极精炼的十三节经文,告诉哥林多的弟兄姊妹“爱”的重要性、超越性和“爱”的内涵。他所期望的就是他们能切切地追求,活出“爱”来。因为只有活出“爱”来,哥林多的教会才能合而为一,为神作美好的见证。同样在今天,我们海淀教会,也只有追求活出“爱”来,才能够荣耀天上的父,才能够成为神的金灯台,吸引更多的人来到主的面前。

我们盼望神施恩的手常与我们同在,每一天都加给我们够用的力量,使我们活在神的爱中;同时,也使我们活出神的爱来。愿神祝福我们。阿们!

证道人: 

以马内利